南面村
位置 南面村位于谢岗镇东南部,东与惠州市沥林镇相邻,西与谢岗镇大龙村接壤,南、西南分别与清溪镇、樟木头镇毗邻,北与谢岗镇黎村相邻。 被称为东莞第一峰的银瓶山(海拔898米)位于东莞市东部,谢岗镇南面村东南部。省道S20潮(潮州)莞(东莞)高速公路从村境西部横穿而过,省道S27仁(仁化)深(深圳)高速公路从村境东部纵贯南北。 面积 南面村地形呈星状分布,东起惠州市沥林镇企岭村始,西至谢岗镇大龙村;南从清溪镇交界处始,北至谢岗镇黎村交界处,总面积为31.6平方公里,占谢岗镇总面积的30.68%。 建置隶属 明代,南面村属东莞县归城乡管辖。清初沿袭明制,仍属归城乡第五都。乾隆十九年,属京山司第五都。民国期间,属第三区大同乡。新中国建立初期属第七区南面乡,1953年7月属第九区南面乡,1957年12月属桥头区谢岗大乡。1958年10月,属樟木头人民公社南面生产大队,下设22个生产队。1959年10月,南面编入在大龙组建的国营崖山农场,隶属于广东省农业厅管辖。1962年底农场解散,恢复设立南面生产大队,属谢岗人民公社管辖,下设22个生产队。1983年8月改设为南面乡,下辖吓围仔、大坡头、黄猄坑、谢禾山、麻岭村 、兵营口、马公坑、上石鼓、下石鼓、上新村、窑上村、窑下村、公路新村13个自然村。1986年11月南面乡改称管理区,窑上、公路新村、窑下3村分出,设立窑山管理区。1999年7月撤区建村,改称为南面村村民委员会,下辖吓围仔、大坡头、黄猄坑、谢禾山、麻岭村 、兵营口、马公坑、上石鼓、下石鼓、上新村10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至2015年12月未变。 立村沿革 南面村约建于明朝末年(注:林氏先祖搬来之前,已有其他人在此建村),清初,林氏先祖从广东兴宁县叶塘镇青瓦子塘迁此。至2015年约400年的历史,林氏已繁衍14代。1925年,因自然村地处谢岗南端,故名南面村。 姓氏人口林氏于清初迁入南面,后刘、阙、罗、温、李、邱、张、沙等姓氏相继迁入。至2015年,村内户籍人口共有姓氏84个,包括嫁过来的媳妇在内。其中林姓人数最多为528人,其次是罗姓276人,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刘、阙、李、沙等。 20世纪50年代初,南面约有人口 800 人。之后,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部分人外出谋生或外逃香港,人口有所减少。至2015年12月,南面村共有2361人。其中户籍人口1583人,男708人、女875人;外来人口778人,男310人、女468人。 民居 新中国建立前,南面村聚落民房多为泥砖瓦面平房。新中国建立后,民房多改为红砖混凝土结构。20世纪80年代,民房多改建为一、二层的楼房。2000年以来,村民多将旧房改造为三、四层的楼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或开商店之用。其间,部分村民在谢岗新区或邻近的樟木头、常平镇购房居住,旧屋全部租给外来人员。 农业 新中国建立前,南面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荔枝、龙眼、芒果、甘蔗、蔬菜等。长时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之水涝干旱,十年九不收。20世纪50年代初,全村有耕地面积1600亩(水田),亩产两造年均不足200公斤。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粮食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谢岗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增,年均亩产提高到600公斤。2002年,南面有水田 740 亩,果园6000亩,林地29641亩。2005年以来,随谢岗镇工商业发展,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至2015年底,全村有荔枝园地6590亩、龙眼园地1000多亩、火龙果园100多亩、草莓园20亩、菜地30亩,年产量分别是300吨、50吨、100吨、10吨、30吨。 工业 新中国建立前,南面村有榨油、榨糖等加工业。1960年,南面生产大队设立碾米厂,主要满足村民吃饭需要。1984年至1985年,南面乡建立砖瓦窑厂,主要是自产自销。1985年,村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南面宝石厂,由香港商人投资,有工人100余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建成南面工业区,该区总面积达 30 亩,相继引进企业 10多 家。2002年,全村有外资企业 10 家、民营企业 5 家,共建成厂房23座,厂房面积3.39万平方米,其中村集体建厂房10座,面积8100平方米。私人建厂房8座,面积4300平方米。外商建厂房5座,面积2.15万平方米。至2015年底,全村共有工业企业 18 家。主要产品有:五金、手袋、轮胎、宝石、玩具、毛衣、酱油、牙签、荔枝干、纯净水等。 商业 新中国建立前,南面村有小杂货店1个,药店1个,有医生8人(土医生)。屠宰场1间。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小摊贩被取消,商业经营有供销社包揽经营。20世纪60年代,谢岗公社供销社在南面生产大队设立代销店,销售生活用品和部分生产资料。改革开放后,商业经济逐步恢复。2004年,谢岗镇举办首届登山节,吸引大量游客到南面攀登银瓶山。南面村抓住契机,统一规划布局,先后建立了大型农贸市场和商业网点。村民也利用地域优势,开设农家菜馆、食品店、杂货店等接待游客。至2015年,全村有农家菜馆 11 家,各类店铺 26 家。 人民生活 20世纪50年代,南面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足百元。60年代,南面生产大队劳动日工分分值约0.5元,人年均收入约230元。改革开放后,随南面工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南面村经济总收入269万元,人均年收入6880元;2012年,南面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7万元,人均年收入9927元;2015年,南面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81万元,人均年收入12210元。2015年,全村共有私人小汽车120辆。 教育 新中国建立前,南面村有私塾3间。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南面村建有南面小学。改革开放后,南面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完善教学设施。1991年8月,由香港同胞、厂商、村民捐款、村委会自筹资金30万元辟建新校,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有学生235人。2008年,谢岗镇实行联合办学,南面小学学生集中到黎村小学就读,南面小学校舍改设为南面幼儿园。从2000年至2015年,南面村相继有95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38人,专科生57人。 文化体育 新中国建立前,南面有武术馆2个,较知名的武师林荣生。另有舞狮(醒狮)队1个,队员10人。其间,南面村民在每年正月初三和周边的村一起轮流赶庙会(注:意思是,南面村和周边的村每年轮流,在岩公庙办庙会),庙会地点在岩公庙(位于南面石鼓水库)。20世纪50年代,舞狮、武术馆均取消。“文化大革命”中,建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70年代初解散。改革开放后,随村民文化生活的改善,群众的文化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到2015年,村内有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残疾人健身室、文化活动中心各1个。 文物古迹 村内有林防修烈士墓,位于村山坡上;有观音坐莲石垒梯田和古村落遗址:有建于清康熙22年(1683)的五道将军神庙,1964年修建石鼓水库时被拆除。 著名人物新中国建立前,有参加毛泽东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的林浩池。 荣誉2006年1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授予“2005年度计划生育先进村”称号。2010年4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机构评为“市容环境优美村”。2010年12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授予“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称号。 2011年12月,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机构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1年12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机构评为“文明村”。
|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