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山村

2018-01-15 09:02:56 阳光谢岗

02.jpg

位置窑山村民委员会位于谢岗镇东部。西、北与黎村接壤,东、南与惠州市沥林镇毗邻,西南与南面、黎村相接,距虎(门)(谢)岗高速公路约3公里。省道S357莞惠公路从村境北部横穿而过,省道S27仁深高速公路从村境东部纵贯南北

境域面积窑山村呈圆形分布。东起上窑村始,西至黎村荔枝塘,东西宽约1里;南从迭石龙山始,北至黎村崖山脚下,南北长约500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

建置 隶属明代,窑山属东莞县归城乡。清初属归城乡第五都,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京山司第五都。民国期间,属第三区大同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初期,属第七区南面乡。1953年7月,属第九区南面乡,1957年12月属桥头区谢岗大乡。1958年10月属樟木头公社南面生产大队。1959年10月,属广东省农业厅崖山农场。1962年底,属谢岗人民公社南面生产大队。1983年8月,属谢岗区南面乡。1986年11月,从南面划出,设立窑山管理区。1999年8月改称窑山村民委员会,下辖窑上村、公路新村、窑下村3个自然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2015年12月未变。

立村沿革窑山最早立村的是窑上村,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立村,至2015年有384年历史。立村时,因村落位于崖山背后而名崖山背。后因村落建一大门,人们出入均由大门经过,形状似鸡寮,由此又名为鸡寮墩。新中国建立后,鸡寮墩村与老虎窝村合并成立农业社,集体设立砖瓦窑厂,而后改村名为窑山。其中鸡寮墩村改名为窑上村,老虎窝村更名为窑下村。

姓氏 人口窑山最早由谢氏从谢岗曹乐格塘村迁此。随后,张、罗、李、廖等姓氏相继迁入。至2015年,村内户籍人口共有姓氏48个,包括嫁过来的媳妇在内。在全村姓氏中,谢姓人数最多124人,其次是张姓112人,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罗、李、廖、林、黄、朱、周等。

20世纪50年代初,全村人口约230人。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窑山村有人口2520人,其中户籍人口505人,男250人、女255人;外来人口2015人,男1029人、女986人。2015年12月,窑山村共有人口2232人,其中户籍人口522人,男260人,女262人;外来人口1710人,男903,女807人

民居新中国建立前,窑山民房多为泥砖瓦面平房。新中国建立后,民房多改建为红砖混土结构。20世纪90年代,民房多改建为二、三层的楼房。2000年以来,村民多将旧房改造为四、五层的楼宇,除自用外,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或开商店之用。

农业新中国建立前,窑山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蔬菜、荔枝、龙眼等。全村耕地面积约550亩,水稻亩产约110公斤左右。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产量提高到180公斤左右。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虽有发展,但水稻产量一直徘徊在350公斤左右。1982年,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水稻亩产量最高达600公斤。20世纪80年代末,窑山工业化建设的推进,耕地面积大量减少。2015年,有保护性耕地100亩。

工业新中国建立前,窑山有私人开设的砖瓦窑厂,规模很小。20世纪50年代,村集体设立砖瓦窑厂,60年代停办。1989年,窑山管理区引进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金禾鞋厂。之后,窑山村大力发展工商业,全村耕地逐成为工业用地。90年代,镇政府征收窑山农田259亩用于发展工业。与此同时,窑山村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五金企业两家。其中由村组集体建厂房10套,占地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村级占1.67万平方米,组级占1.25万平方米)。至2015年,窑山村委会共有工业企业28家,其中外资企业4家,私营及个体工业24家。主要产品有;金属配件组装、五金、电子、塑胶、油墨等。

商业新中国建立前,窑山村有小杂货店3个,主要经营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部分村民于农闲时烧木炭运到墟市销售,以换回零用钱。20世纪60年代,谢岗公社供销社在窑山设立代销店1个,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和饮食材料、生产用具。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商业实行搞活政策,村内开始出现私人经营的商店。90年代随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在窑下工业区自发形成商业一条街,有商店、饭店、大排档等。2011年,村建有1家农贸市场,有大小摊档10余个。2015年,全村有20余家小商铺。

人民生活20世纪50年代,窑山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到百元。60年代,窑山生产队劳动日分值约0.7元,人年均收入约250元。改革开放后,随窑山工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窑山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141万元;2015年集体经济收入为297万元,人均纯收入27214元。2015年,全村共有私人小汽车59辆。

教育1964年,窑山生产队办小学一所,地点在谢氏宗祠。1966年另辟新校,建有6间瓦房,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操场100平方米,设一至五年级各一班。1991年,窑山村委会通过募捐,重新选址建造新校区。1992年窑山小学新校区落成,至此,窑山小学形成六年制小学。2008年,窑山小学并入谢岗镇中心小学。2000年至2015年,窑山相继有39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12人,专科生27人。

文化体育窑山村2006年于村委会大楼旁建成第一个篮球场,于2008年在窑下村建成第二个篮球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窑山村文化活动中心一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内设健身室、乒乓球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家庭教育讲堂等功能室

文物古迹窑山窑上村有谢氏宗祠一座,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2015年有334年历史。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