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岗概述(一)

2017年12月25日 14:27 0人参与 0条评论 >

DJI_0056 [最大宽度 1024 最大高度 768]~2.jpg

谢岗镇位于东莞市东部,东经114?12',北纬22°57'。南与清溪镇接壤,西与常平镇相邻,西南接樟木头镇,北与桥头镇相连。谢岗境域东起黎村,西至曹乐,东西最大横距22.5公里;南起南面村,北至格塘,南北最大纵距约为4.6公里,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谢岗镇东距惠州30公里南距深圳60公里西北距莞城42公里,距广州105公里;毗邻港澳。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和省道S357线横贯镇区,交通方便。

谢岗镇属于平原丘陵地带,丘陵山地占全镇面积40%,平原占60%。全境呈东西长条形,成“倒靴状。地势南高北低,镇区内莞惠(莞城—惠州)公路以南多山丘,莞惠公路以北为埔田区,主要为湖泊、鱼塘、河涌、稻田,北部与潼湖接壤。南部山丘海拔多在200米—600米之间,坡度30°左右。银瓶咀山脉横亘谢岗镇南面村,主峰银瓶咀海拔898米,为东莞第一峰。

最早在谢岗区域立村的是谢禾山村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立村。宋代,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中原一带的人们纷纷南迁。南宋末年,人们又从南雄珠玑巷辗转迁移至谢岗。至民国期间,谢岗境内共有26个自然村。2015年底,谢岗境内有41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36558亩,其中耕地面积21584亩(水田105亩,水浇地6543亩,旱地949亩),林地40988亩。

明代,谢岗境域属东莞县归城乡。清属广州府东莞县归城乡第五都,清乾隆十九年(1754)属东莞县京山司第五都。民国期间属东莞县第三区同乡和金桔乡。新中国建立后,属东莞县第七区1950年8月,黎村从惠阳县划归东莞县管辖。12月,谢岗境内建立黎村、南面、大山、谢岗、赵林、曹乐6个乡1956年2月,属惠阳专区东莞县。1957年12月谢岗设为大乡,属桥头区辖1958年10月,属樟木头人民公社辖。1961年6月21日,从樟木头公社分出,成立谢岗人民公社,属佛山专区东莞县辖。1983年9月成立谢岗区,下设10个乡和谢岗墟镇。1985年9月属东莞市。1986年11月,谢岗区改称为镇,下设11个管理区。1999年8月,设立村(居)民委员会。2003年7月,墟镇居民委员会改称为泰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改称为居民小组。至2015年底,全镇共有11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辖41个自然村,设79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1382人,外来暂住人口58182人。主要姓氏有谢、罗、赵、刘、林、阙、张、李、温、何、廖、周、黄等。其中罗姓最多4201人;其次是谢姓,为3613人;此外,超过千人的有朱、黄、赵、林等姓

境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为东江与石马河及其支流,全镇河流湖泊水面总面积22743.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69%,其中河流856.5亩,占水面3.77%。另外,有水库14座,分别为石鼓、荔枝塘、乌石坑、五角神、沥圳、坑口、大坑、龙牙陂、蕉坑、小长坑、粪基窝、小更、吓角上、吓角下等。其中建于50年代的10座,建于60年代的4座,全部是小型水库。这些江河水库常年有水,储藏量大,满足了谢岗的工农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暖夏长无冬,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极少及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002小时,平均无霜期338天,多年平均雨量1660.34毫米。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谢岗山清水秀,资源丰富,银瓶山一带有野生维管植物1500余种,几乎囊括了华南地区的主要植物物种,其中土沉香、苏铁蕨、吊皮锥等国家级保护和省级保护植物16种。

2015年底,境内有省道1条,谢岗段长10.97公里;县道1条,谢岗段长5.78公里;镇村公路61条,总里程58.6公里;高速公路2条,谢岗段长14.88公里。有汽车客运车站1座,长途线路主要通往湖南、江西、河南、贵州、四川、广西等,辖区有公共汽车、公共的士、长途客运站等客运企业3家。总计营运客车车辆53辆,开通线路22条,其中省外线路15条,市内专线班车2条,跨镇线路2条,镇内线路3条。有候车亭36个,公交站68个。程控电话可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传真、移动电话、信息网络等可为用户提供各种语音、数字、图像等服务。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