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黎村

2018年02月12日 16:24 0人参与 0条评论 >

循人文墨迹访黎村友情岁月

听明清旧事感崖山魏晋遗风


编者按:在谢岗袁有一条神奇的村落袁她以野黎冶为名袁但村民却以野罗冶为姓袁你可明了其中玄机钥 一只公鸡导致全族灭绝袁此事是真是假钥 被誉为野南国红豆冶的粤曲在这里几经起落袁是何缘故钥 藏身于崖山深处的魏晋遗风为何经久不衰尧香火鼎盛钥 本文将为您揭开历史迷雾袁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遥。

鸟瞰黎村袁景色秀丽袁绿水环绕袁野岭南水乡冶的称号实至名归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鸟瞰黎村袁景色秀丽袁绿水环绕袁野岭南水乡冶的称号实至名归

黎村是谢岗镇占地面积最大的村庄。国土面积有近 12 平方公里,下辖 22 个村民小组。据村中老人介绍,黎村立村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了。作为东莞市山区片谢岗镇的其中一条村,黎村的气质却更似是“水乡”村———又坐享潼湖温柔潋滟之秀,可谓“山清水秀”。

友情岁月相扶持

黎村现住居民多以罗姓为主,然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黎姓却占据了该村人口的绝大多数。

早在南宋末年,受中原战乱和“胡妃之祸”的影响,南雄珠玑巷 33 97 户人家曾南迁避难,其中世代交好的黎姓和罗姓,便在潼湖南岸各自安家落户,按现在的行政区域来划分的话,也就是现在的谢岗黎村和惠州罗村。而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两个隔田相望的村庄之间。

黎姓人家的到来促进了当地资源的最早开发,他们利用自然的馈赠将黎村打造成继“珠玑巷”之后的又一个岭南福地。然而、客居惠州渊时称野惠阳冶冤的罗姓却发展缓慢,村庄也常遭受雨水的困扰,发展也颇为滞后。

心系世交之好,不忘相协之恩,黎姓人家便主动邀请惠阳罗氏迁居谢岗黎村。

黎村村民罗黄进介绍,当时两村人有什么对亲好事,就往来喝酒吃席。当时荒山野岭,酒席过后,你不放心要送我,我到家后又不放心你,这样送来送去,经常会送到天亮。

一代代勤劳的黎村人用自己的双手将这里打造成野鱼米之乡冶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一代代勤劳的黎村人用自己的双手将这里打造成野鱼米之乡冶

黎村另一位老人罗耀稳说:“那时候人口很少,只有他们两村两姓人,经常来往,跋涉送迎。黎姓人就建议罗姓人搬来黎村居住。于是罗姓人便陆续迁至黎村,两姓同居一村,相处融洽。”

正是基于这份情谊,最终以吉昌之子秀名为代表的惠阳罗村人,携家眷迁居谢岗黎村,自此罗姓便在黎村开枝散叶。两姓人齐心协力、水陆经营发展经济,将黎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他们相互相携,经略家园的情景,一度是银瓶山下最长情的相守。

辉煌兴旺成云烟

如今,黎村有很多大小建筑足见当时的繁华,比如连片的古民居、碉楼、以及大大小小的祠堂。

曾经作为村民议事、祭祖的罗氏宗祠,在抗战时间,也曾被卢彭铿借为东莞中学的藏身地。罗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后期,又于民国初年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三进四连廊的布局,足见黎村鼎盛时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翠叶掩映中的古建筑袁默默诉说着明清旧事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翠叶掩映中的罗氏宗祠袁默默诉说着明清旧事

不仅如此,还有一块存放于淡轩罗宗祠里面的物价碑,更是真实的记录着黎村曾经的辉煌。这是一块民国七年的物价碑,碑上详细记载着当时黎村墟商品的信息,每一条信息都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罗耀稳回忆:“一进黎村墟,就有两间茶楼,一间叫宴安,一间叫大新。在解放初期时,这两间茶楼都很旺。两边还有铺头,中间有一个亭,现在还在,但是已经破烂不堪。还有种子行,卖芋种、番薯种等等,所以黎村墟在当时是一个很兴旺的集市。”

一鸡鸣尽千人血

悲剧,因辉煌而壮烈。谁都不曾想到一场名叫“反清复明”的农民军运动,将黎村牵至深渊。而位于崖山脚下的一处山坳,便是这场运动的梦魇所在。

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的东莞人张家玉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召集乡民,誓师抗清。那时、黎姓人家多有子弟跟随张家玉作战,对抗清兵。而张家玉兵败后,满清朝廷便秋后算账追查到黎村,为了逃避追杀,村民就躲到崖山脚下的一个山坳里。

孤身挺立的崖山是黎村坚定的守护者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孤身挺立的崖山是黎村坚定的守护者

罗耀稳小时候听奶奶讲过一个“一鸡鸣尽千人血”的故事:在逃生的时候,有一户人家把鸡笼也到进山坳。一到天亮,鸡鸣山谷,结果被官兵发现,于是上山围剿杀戮。当时杀人后留的血一直从山坳流到黎村的茅湖塘,后来那条山坑就被称作“谋人坑”。

从此黎姓在黎村绝迹,而幸存的罗姓也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不少人带着遗憾迁居村庄外围,空置的房屋很快就被杂草侵蚀,荒芜衰败之相渐渐显露。

如今,黎姓虽然淡出了黎村,罗姓也在发展中日益壮大,可那段滴血的岁月,却是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记忆。

南国红豆放异彩

老人罗福兴,于深巷中和老伴住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房子,房子不大仅 50 平方米,可厨房、卧室、客厅、澡堂乃至鸡舍都一应俱全。守着闲暇惬意的生活,罗福兴老人还时常参加黎村曲艺社举办的各种活动。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老人,以一颗虔诚悲悯之心,守护着黎村。

在黎村老一辈的人几乎都像罗福兴一样爱唱粤剧,民间最早的私伙局“爱兰剧团”就诞生在这里。

粤曲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曾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而黎村粤曲,则是谢岗粤曲的发源地,最早由罗振声引进。

晚清末年,年仅十四岁的罗振声,随梨园师傅学艺,学成归来后,便在自己的故乡黎村,组建了“爱兰剧团”。抗战爆发后,罗振升还结合抗战事迹编创粤剧,并且跟随东江纵队南上北下,宣传正义。

历史洗尽铅华袁淳朴的黎村人更注重精神追求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历史洗尽铅华袁淳朴的黎村人更注重精神追求

黎村村民罗红梅说:“黎村粤剧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历经六代传人,第一代是罗振声,第二代是罗汝吉,第三代是罗黎计,第四代是罗黎校,第五代是罗焕祥,第六代是罗容清。而我从小就受我妈妈罗容清的影响,也非常喜欢粤剧,登台表演也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黎村粤剧现在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文革十年”也让粤剧突遭冷遇,没有经费,没有雇主和观众,爱兰剧团也偃旗息鼓,面临解散,带着弘扬粤剧的遗愿罗振声郁郁而终,直到七十代末,门人罗容清等人重振旗鼓才延续了“南国红豆”的香火。

素有野南国红豆冶之称的粤剧袁在这里传承发扬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素有野南国红豆冶之称的粤剧袁在这里传承发扬

魏晋遗风在此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黎村的山水不仅让“岭南古村”和“南国红豆”在此衍生,就连“归去来兮”的田园情怀也在这里若隐若现,而领略这种风光莫过于登顶黎村境内的崖山!

崖山位于黎村南部,海拔206 米,是广东的三大孤山之一,因山形似牙鹰渊崖鹰冤而得名。山上有摩崖石刻、飞云阁等景点。而谭公古庙,相传是为反清将领张家玉招揽兵马的将领留守崖山时就地盖起的一座凉亭。张家玉兵败后,此凉亭则逐步演变为村民供奉谭公爷的地方。谭公古庙,也曾毁于文革时期,后于九十年代末由村民集资重修。

谭公、本名谭德,是惠东县大岭镇人,生于 1337 年。相传他天赋异禀,十三岁便得道升仙,曾在黎村显圣救助渔民,被村民尊称为谭公爷。每年的四月初八,村民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庆祝谭公诞辰,引来游人无数。当人潮退去,山门紧闭之时,这又是另一番修行之地。

清末武术家韩道人于绝壁之上篆刻的“飞云雨瀑”和“九龙灵泉”则让崖山增添许多的人文气息。

韩道人摩崖石刻野飞云雨瀑冶袁铁钩银划袁功力十足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韩道人摩崖石刻野飞云雨瀑冶袁铁钩银划袁功力十足

黎村!这座潼湖南岸的鱼米之乡,潜藏于历史的深处却又在农家的田间地头若隐若现。无论深浅,它都有一种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挖掘,当它浮现的时候,或许我们看到的仅是冰山一角。

浩瀚如烟、唯独黎村梦幻。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