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

2018年01月07日 16:15 0人参与 0条评论 >

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

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以下简称“银瓶创新区”)是由东莞市政府与粤海集团共同开发建设的创新合作发展平台。创新区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积极探索,对打造珠三角地区新经济增长极和广东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创新区大事记

201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企改革,拟由粤海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在珠三角地区开发建设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下面简称粤海产业园)。

2012年7月,经过多方比选,粤海集团选定东莞市谢岗镇作为粤海产业园项目落户地粤海产业园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7.35平方公里(约26027亩),建成后,总投资额不低于600亿元,预计年产值约3000亿元人民币,年税收约150亿元。项目计划分十年三期开发,第一期建设4500亩,开发时间2年;第二期开发面积7500亩,开发时间3年;第三期开发面积10500亩,开发时间5年。粤海产业园立足于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装备、工程装备、数控装备、3D打印、检测试验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制造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聚化,加快推动东莞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17日,东莞市政府与粤海集团在广州签订合作建设粤海产业园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谢岗。对于这个项目,省、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谋划部署;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多次深入谢岗调研指导;东莞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将粤海产业园列入全市重大发展平台,定位为东莞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推动我市新发展的引擎。

2013年2月,东莞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市粤海办和发改、产业、土地、环境、交通、招商、规划、征拆安置等八个专项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谢岗镇成立了由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镇粤海办,进行工作对接。根据东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粤海办负责与粤海集团对接,商谈粤海产业园开发模式、合作协议等工作。谢岗镇负责征地拆迁工作。

2013年8月,市政府明确由东实公司作为粤海产业园前期征地拆迁和道路建设的出资方,融资收储土地和建设道路设施。2013年11月,东莞市委常委会和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粤海产业园征地拆迁总体工作方案,由东实公司作为融资主体,谢岗镇作为实施主体。东实公司注册了东莞市金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作基础设施路网建设,市路桥总公司作为道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工程资金由东实公司统筹解决。粤海集团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和规划编制,委托新加坡裕廊国际开展粤海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园区总体规划。

2014年4月18日东莞市政府与粤海集团正式签定《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同时,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粤海产业园作为全市三大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实行“园镇统筹”管理模式,谢岗镇作为“园镇统筹”的实施主体。

2014年8月,东莞市政府撤销市粤海办,由谢岗镇全面承接园区建设相关工作。11月初成立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市一级协调小组,协调解决粤海产业园及其园区内项目涉及市级层面的问题。

2014年年中,考虑到土地交付给粤海产业园后在招商和发展方面的局限性,谢岗镇委镇政府向粤海集团提出名称转换为银瓶新区的建议,并提议将新区建设范围从粤海产业园的17.4平方公里扩大涵盖谢岗镇全域的103平方公里。市粤海办、粤海集团和谢岗镇就此展开论证并将设想报市委市政府和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建议,由东莞市政府和粤海集团向省政府申报省级新区。随后,正式启动设立银瓶创新区有关工作,市政府和粤海集团向省政府联合请示设立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并委托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制《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发展总体规划》。

2015年2月,银瓶创新区发展总规分别通过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和东莞市委常委会审议。

2015年4月20日,银瓶创新区发展总规通过了省发改委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

2015年7月24日,银瓶创新区发展总规通过省发改委审议。

2015年9月6日《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2015年11月3日《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 年)》正式获批,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正式列入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的战略部署。

、省级发展战略

2013年,东莞市政府与粤海集团创新合作理念,联合开发建设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并于2014年1月9日向省政府联合请示设立广东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2015年9月6日,《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政府审批,新区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并纳入东莞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新区范围及地理位置

银瓶创新区位于东莞市谢岗镇,范围涵盖谢岗镇全域,规划总面积91.04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4.18 平方公里。创新区东北接壤惠州,南邻深圳,西与樟木头、常平、桥头3镇相连,处深莞惠经济圈几何中心。

图片1.jpg

(东莞市及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在广东省区位图)

三、新区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银瓶创新区在空间布局上,按照“轴向开发、组团布局、有序发展”原则,构筑“一核、一带、四区”总体空间布局:一核,即核心区;一带,即产城融合发展带;四区,即东部综合发展区、西部装备产业片区、北部现代农业片区和南部休闲旅游片区。

创新区近、中、远期发展目标 2017年,创新区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初具规模,起步区建设初见成效。地区生产总值超90亿元(年均增长约13.2%),常住人口1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22平方公里。

2020年,创新区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区规模显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50亿元(年均增长约18.5%),常住人口1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26.7平方公里。

2030年,创新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生态智慧新城。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年均增长约12.8%),常住人口约2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33平方公里。

四、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互动融合,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型生态农业为辅助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跨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珠三角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装备制造等雄厚的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产业融合,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3D 打印、检测试验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制造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聚化,加快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建设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的战略部署,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提升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抢抓建设幸福广东、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顺应银瓶创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和电子商务,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四)推动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充分利用银瓶创新区自然资源,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生态农业,打造岭南特色农业体系。

五、基础设施规划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银瓶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交通运输体系、低碳清洁能源保障体系、综合智能信息服务体系、循环利用现代水务体系和安全可靠防灾减灾体系。

(一)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目标,建立以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为主骨架、干支道路为补充、综合枢纽为节点,高效通达、换乘便利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快速联通深广惠地区,出行舒适便捷交通目标。

一是构建高速路网体系。加快建设番(禹)、(东)莞高速、从(化)、(东)莞高速,优化潮(汕)、(东)莞高速、博( )深(圳)高速路网建设,形成两横两纵高速路网体系,推动银瓶创新区融入深(圳)、(东)莞、惠(州)半小时交通圈和珠三角地区一小时交通圈。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加快(东)莞、惠(州)城际轨道谢岗段建设,衔接(东)莞、穗(广州)、深(圳)城际轨道,构建融入珠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体系的快速客运通道。配合广梅汕铁路提速扩能改造,提升银瓶创新区的铁路货运能力。

加强与周边镇区主要公路对接。通过新建、扩建及改造等方式,完善与桥头、常平、樟木头、沥林等镇区的交通衔接,实现与东莞、惠州周边镇域的无缝对接,提升银瓶创新区的对外通行能力。

推进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加快推进莞惠城际轨道银瓶站建设,合理设置与城际轨道站点无缝对接的公交枢纽站,形成服务周边、内外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轨道站点与公交线网、公路客运的一体化。改造升级广梅汕铁路谢岗货运站,扩大站场规模、容量和效率,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等主要港口联运,形成区域性重要货运节点。

构建五纵四横主干道路网。加快建设和完善29 号路、赵林大道-西环路、广场路、谢岗大道、大黎路等五纵南北向交通主干道。加快建设和完善桥沥路、粤海大道、谢常路-银丰路、莞惠公路等四横东西向交通主干道。合理规划次干道和支路,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交通网络。

完善城市公交系统。规划建设与莞惠城际轨道站点一体化换乘、无缝衔接的公交枢纽站,合理提高公交线网密度,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加快形成服务周边、内外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充分满足银瓶创新区公共交通服务需求。

建设慢行休闲廊道。倡导绿色交通,以人车分离、各成网络、公交优先为原则,以绿道为核心,合理规划步行廊道和非机动车通廊,将公园绿地、山地、农田湿地与城市生活空间有机融为一体,重点打造东部慢行通廊、中心城区慢行通廊、花园大道-黎村慢行通廊、北部农业慢行通廊等四大主干慢行通廊。推广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形成特色明显、低碳环保的慢行路网。

图片2.jpg

(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外部交通规划图)

(二)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预留充分”原则,合理规划供电、供气管网建设,积极推广利用新能源,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输电配电设施建设。推进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规划新建220KV 赵林变电站、110KV 稔子园变电站、110KV 银湖变电站、110KV 黎村变电站、110KV 规划一站变电站等,与现有谢岗变电站和大龙变电站构建可靠的电力基础设施。

二是加快燃气供应系统建设。按照“三站合一”模式,在现有天然气谢岗门站、省管网东莞分输站、西气东输二线东莞分输站基础上,规划建设3 座天然气加气站,其中2 座CNG 加气站,1 座LNG 加气站;规划建设1 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和若干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构筑供应充足、储配灵活的安全供气系统。

三是推广利用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能源转化、储存等方面技术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厂房屋顶、园区空地等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鼓励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优化能源结构。

(三)构建智能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加快数字社区和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动光纤入户,提升宽带网络覆盖率。

二是建设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搭建银瓶创新区数字信息系统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构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统一高效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以信息产业和信息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数字社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实现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的发展目标,打造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的生态智慧新区。

(四)建立综合利用的现代水务体系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节约,构建再生水回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如建立多水源的供水系统、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构建中水回用系统等。

(五)建设及时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减并重、综合防治的原则,全面加强消防、防洪、排涝、抗震等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进驻项目

一是粤海普洛斯电商物流项目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化大型立体物流仓储和一站式购物体验、仓储式销售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物流综合产业基地。项目总规划面积约1500亩(其中一期335亩),预计全部建设完成后,预计总投资额(含入驻客户二次投资)约为30亿元。该项目已于2014年11月20日先行动工,项目一期地块已于2015年8月5日完成招拍挂

二是粤普工业园项目以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为主,逐步拓展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核心制造业,支撑粤海产业园的整体产业及配套发展。项目总规划面积约1800亩(其中一期330亩),建设工业厂房75万平方米,科技研发中心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额(含入驻客户二次投资)约为100亿元。项目一期地块已于20159910日完成招拍挂,计划2016年内动工建设。

三是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由大连机床集团、谢岗镇工业发展总公司、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武汉华中数控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大连机床集团(东莞)科技孵化有限公司”运营。项目在谢岗镇提供现有两栋面积约2.2平方米厂房落户,项目总投资8亿元,预计投入国产智能数控装备设备1200余台,组建柔性制造单元直接对外进行融资租赁。围绕电子、汽车、摩托车配件、模具等相关产业,尤其是围绕3C产业,采取租赁模式提供服务、技术、工艺、规划等技术、制造一体化服务和部分订单服务。厂区一层区域采用“数字化智能工厂”制造理念,由智能加工线、机器人、自动在线检测设备、立体智能仓库、带GPS定位功能的AVG移动机器人输送系统及制造过程管理与控制软件系统所组建,实施后,将建成国内首个3C行业的无人化智能制造工厂,起到应用示范效应,将带动整个3C行业的制造模式升级换代。厂区二层区域以3C行业的高速钻工中心、检测计量中心、样件服务中心等高端设备为主。

四是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由东莞市政府、大连机床集团、广东粤海集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武汉华中数控公司五方投资建设,选址粤海产业园西部,总用地面积约500亩。整个制造基地由孵化项目和制造项目组成,孵化项目分三期投入共1.5台数控机床设备进行对外租赁运行,初定一期厂房约10万平方米,计划投入设备5000台。制造项目将建设机床装配线和钣金加工线,生产立卧式加工中心、3C行业的钻攻中心等,用于汽车、摩托车、3C行业的智能化生产线等机床,立足于珠三角,辐射东南亚。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