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岗概述(二)

2018年01月11日 10:33 0人参与 0条评论 >

DJI_0005 [最大宽度 1024 最大高度 768].jpg

谢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给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新中国建立前,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下,谢岗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民过着穷困的生活,还有一些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海外谋生。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彻底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推广良种,推广新式农具,改善生产条件,使大部分单季田改种双季,实现粮食亩产翻一番,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随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螺旋式发展。

谢岗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为主,境内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果、蔬菜、甘蔗为辅是东莞县的主要粮食、水果生产基地之一1953年,谢岗地区共有耕地面积2万多亩,粮食作物亩产约200公斤。1957年,谢岗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始了整山治水的漫长历程,先后兴建了南坑、荔枝塘、小更等14座水库,受益面积达2.23万亩。1963年开始建设农田排灌系统,使全社抵御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1978年,谢岗公社农作物播种面积2.8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5.1万亩(含复种),粮食产量1.1万吨;经济作物有大豆种植面积1092亩,总产量41吨糖蔗种植面积2058亩,总产6201吨蔬菜种植面积1378亩,总产2718吨水果面积1508亩,总产31吨。畜牧业全社有耕牛1592头,生猪14008头,三鸟(鸡、鸭、鹅)9.68万只。渔业淡水养殖面积2828亩,总产105吨。其中鱼塘面积1051亩,总产73吨。当年,全社农业总产值53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4.54%。

20世纪80年代初,随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全社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共谢岗党委政府从谢岗实际出发,坚持种养并举方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格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及农作物种植结构,发挥地方优势,逐步发展水果、蔬菜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并重,全面发展转化。

在林果生产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谢岗公社党委审时度势,从谢岗土地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果断决策,在全社大力发展橙柑桔和荔枝种植。广大农民积极承包开发荒山、荒坡及其他弃耕抛荒的山坡地,开发种植荔枝,品种则以糯米糍和桂味为主。至1986年,全镇种植水果面积10321亩,总产1888吨。其中橙、柑、橘面积4200亩,总产127吨;香蕉面积2700亩,总产1604吨;荔枝面积3303亩,总产113吨;菠萝面积118亩,总产44吨。之后,由于工业建设占用土地和柑橘逐年老化,柑橘种植面积也逐年缩小。谢岗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荔枝生产,至2002年,橙、柑、橘基本消失。2004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一度缩减到3913亩,总产下降为360吨。2008年,香蕉、荔枝种植面积大增,分别达1000亩和8000亩,总产分别为800吨和1218吨。至2012年,全镇水果面积为14550亩,总产为3945吨,为历史最高。其间,谢岗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至2001年,全镇饲养三鸟再创新高,当年年末存栏量达28.78万只,出栏100.71万只;饲养生猪年末存栏量9663头,出栏19921头。2002年,畜牧业产值为62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5.99%。2005年以来,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镇农业生产呈逐年萎缩之势。20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56亿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

在工业生产方面。谢岗历史上传统的手工业主要有糖寮和砖瓦窑及其他零散加工业。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谢岗手工业仍处于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状况。至1969年,谢岗人民公社成开始创办小型加工厂,有制糖、碾米、农机修理等。1978年底,有社办工业企业5家,总产值3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6%20世纪80年代以来谢岗贯彻执行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抓住社会经济发生新变化的机遇,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 1979年,谢岗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谢岗毛织一厂开始,1985年开设第一家“三资”企业——东莞祥岗塑胶五金原料厂,“三来一补”企业与“三资”企业等外向型企业迅猛发展。之后,谢岗镇外资工业企业的发展相继经历了起步、腾飞、提升三个阶段。2015年,全镇共有外资企业203家,涉及工业门类10余个,主要有通讯设备、电子信息、五金机械、服装皮革、电器制造产业5大类。其间,谢岗镇委,镇政府面对国际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转移生产基地的实际,提出并实践招商引资的三个转变,即由饥不择食择优录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重外延扩大,单纯靠出让土地,抓数量发展向重内涵扩大,以土地作股权,合资合作,参与经营的重质量,重效益等方面的转变,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国际国内的大企业大财团,从而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策略方面的转变与创新。先后建立振兴工业区、金龙科技工业园、第三工业区、燕东科技工业城、冠任工业城、花园工业区、第五工业区、银湖科技工业园,成功引进大型铝业公司4家(即顺富五金厂、展耀铝制品厂、展翰铝制品厂、六合铝制品厂),谢岗成为东莞市重要的铝制品生产基地;引进锦柏电子厂、华能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和美利龙餐具、韩彬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2014年,谢岗镇又统筹推进粤海产业园建设,设立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至2015年,谢岗镇成功获得“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专业镇认定,并成立“东莞市谢岗镇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协会”。 是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243个,总产值3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个,总产值114.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7.9亿元,同比增长12.2%

在商贸业方面。清代,谢岗境内的黎村、谢岗村的岭头街即建立起最早的农贸市场。当时墟市兴旺,上市的商品有铁器、蔬菜、蔗糖、棉花、布匹、药材、食盐、煤油、生烟、谷米、火柴等日用品及生猪、三鸟、鱼等。新中国建立后,谢岗先后开展了对私营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设立收购站等国营商业机构,商贸业初步呈现购销两旺局面。1958年,受浮夸风影响,境内出现大购大销、放卫星虚假现象。10月,全社实行食堂制,各种生活必需品实行供给,商店被关闭或撤销,干部下放,动员小商贩回乡劳动。1962年,贯彻国家经济调整政策,适当放开农贸市场,谢岗商业重新活跃起来。“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取消农贸市场,个体工商业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全面取缔,农村市场全部由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垄断经营,粮、油、肉、蛋、糖、棉布等生活必需品一律按计划凭票(证)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岗对商业实行放开搞活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活跃城乡市场、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工商业企业,很多农民开始亦农亦商或洗脚上田,私营、股份制商业与日俱增,物资供应日益丰富。20世纪90年代初,谢岗镇委、镇政府着眼于营造商贸大环境,全面加强商业设施建设,在镇中心区及各大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建设商业设施。先后将谢岗市场周边旧街道建设成商业步行街,2000年,全镇有贸易市场6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其中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300万元。2005年,谢岗镇以实施“商贸东莞”工程为契机,重点从整合市场资源、加强规划布局、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产业特色等方面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2015年底,全镇有市场主体6861户,其中个体、私营商业4847户,有登记注册的市场10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8个,小商品交易市场1个,塑胶市场1个。是年,全镇社会消费总额12.75亿元。

随谢岗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变化。新中国建立前,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每遇天灾战乱,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或到海外谋生。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耕者有其田,人民分得土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仍处于低收入、低增长状态。1978年,谢岗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40元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承包到户,大力发展工商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91年,谢岗农民人均收入1207元。2000年,上升到5528元,10年间年均增加432.1元。是年,全镇农民家家有电视机,80%的家庭拥有电话、冷气机、洗衣机、电冰箱,70%的农民建起二层半以上的水泥楼房,还用上高档家私。2015年,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68.5亿元。

随谢岗的经济发展,级可支配财政收入不断增加。1992年,全镇财政收入为655万元,2015年达5.03亿元。是年,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55亿元。从2000年始,谢岗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又建立统一的农(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2015年,全镇有53918名职工和农(居)民参加城乡一体养老保险,有72232名职工和农(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