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八卦村

2018年02月12日 15:28 0人参与 0条评论 >

谢岗村古民君建筑群占地面积五万八千多平方米,位于谢岗村村委会附近,其在山岗上而建,中间高,四周渐低,四面环水,因古村落布局以“八卦”之学说立村,又称八卦村。

图片5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时至今日,谢氏大宗祠头门的古楹联“淝水肇基传司马以启南雄衍支流于百粤;凤毛接武由弋阳而分东莞振斯羽于万年”仍昭示着谢岗村谢姓人口的宗族源流,老族谱亦记载“因避乱由南雄府珠玑里徙居东莞谢岗定居”。南宋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兵祸绵延至南雄一带,大量的驻军无处安置,甚至要将民房改为兵营,迫使珠玑巷的男女老少往珠三角迁徙。而谢岗村始祖照公携带妻儿一家辗转来到东莞樟木头官仓选址择居,最后选定当时的“蔗岗”定居。当时这里是一山岗,后因谢姓居此,改蔗岗为谢岗。这是谢岗村之来由也。依据八世祖谢思贤、九世祖谢世昌、十世祖谢宗智的诞辰(分别为1335年、1362年、1393年)推算,谢岗村立村时间约在公元1131年至1141年间。这一时间与历史上记载的珠玑巷“三十三姓”之迁徙时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吻合,而且迁徙姓氏中有谢姓。自此之后,谢岗村始祖照公的后代便在此繁衍生息,至今有八百多年,三十多代人。

谢岗村古民居群,虽已经八百多年沧桑不复繁华,但仍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普查发现,全村共有766间古民居及古建筑,70多间青砖卷耳民居古屋,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的镬耳山墙、红砂岩地基、青砖墙、硬山顶、龙船脊、花样繁复的木雕、壁画、灰塑门楣,三间两廊、明天井的院落结构,都是珍贵的历史物质遗产。集中分布在南便村小组、高屋村小组和红旗村小组,南便村小组的三条半巷排屋尤为突出。包括“尚德坊”、“崇文里”、“兴隆里”,小巷由花岗岩石条铺砌,巷道宽1米多。每条巷都有门楼,并在门楼标明巷名。谢岗村在清朝时期兴建了观音庙、庆华禅院、福善庵、关帝庙、珠铁岗洪圣公庙等5座庙宇;另有崇文里、尚德坊、兴隆里、青云巷4座门楼,门楼位于巷子入口,座西北向东南,用红砂岩、麻石、青砖等材料构筑,旧时有门禁,起防盗作用。明清时期兴建了大小祠堂20多间,其中谢氏大宗祠(明宣德三年兴建)、宗智公祠(明天顺四年兴建)、简生公祠(清康熙四十一年扩建)、郡塘公祠(清康熙五十一年兴建)、瓶轩祖大赢房(清朝乾隆十一年兴建)等几间祠堂仍保存较好;其余如顺庭公祠、义祠、锡穆公祠、爱田公祠等祠堂,或因作为公用场所,或因在土改时分给贫下中农做房屋,现已原貌不存。另外还有书房6间、炮楼1座、古井7口、古树1棵、古碑7块、围篱、岺头街集贸市场、东莞县临时政府办公旧址等重要历史遗存。

图片2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所有的这些建筑元素在先祖的精心设计下,形如长寿灵龟,又神似“八卦罗庚盘”。整个古村落以岺头街为中心,向外围拓展延伸,巷道错落有致,四通八达。外围还有一座围篱,其“九门九井十三更”的设计除了让整个村落整齐美观以外,更是兼具多重功能。

岺头街作为谢岗村的买卖市场,当时是这一带最繁荣并最广为人知的集市。谢岗的集市贸易,可以上溯至元代。元代至元年间(约公元1335年)谢岗村谢氏大宗祠右边的巷井已发展成为集市贸易场所。当时,谢岗村人口约300人,加上附近的赵桠村(现赵林村),巷井便成为集市。这个集市主要有农副产品交易和小商品交易,规模较小。到了明代末期,谢岗村的人口超过600人,市场买卖便逐渐发展到谢岗村岺头街。岺头街市场早晚销售鱼肉、咸杂蔬菜,有几间杂货店,还有2间医务所及药材店。赌博业有番摊、排九等。早市买卖兴隆,四周商贩聚集,人山人海。到了清末民初,岺头街已发展成一条地道的商业街:长达100米,宽3米,麻石板铺砌街道,店铺砖木结构,街道两边共有35间房屋,除去私宅外,鞋店、杂货店、糕点店、理发店等一应俱全,附近到此做买卖的人很多。至此还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剃头芬理发店”和“声记专造家用鞋店”。据说,声记鞋店约创办于1936年,是谢岗第一家有自己招牌的店铺,也是当时谢岗村唯一的造鞋店。到解放初期,声记鞋店的生意都很兴旺,全村乃至邻近地区的人都到声记鞋店来订做鞋子。店铺大多是家庭式经营,平常的买卖交易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浓厚的乡土气息中蕴含着邻里守望之情,传承和发展了市井民俗和集市文化。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人民公社成立后,农贸市场基本被取消。岺头街集市贸易逐渐冷淡。 六十年代后期,岺头街集市贸易销声匿迹了。如今,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屋顶已经坍塌,仅存一块刻着“声记专造家用鞋”的招牌,作为这一段兴衰史的见证者,依然伫立着!

图片4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围篱始建于何时,有待考证。近查,围篱始建在明代中后期或后期,当时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只能少量建一些简单式的篱墙以作挡土之用,参差不齐。谢岗村二十世先祖仁斋公这位大堪舆家,学识渊博并精通堪舆之术,生长在清代康熙年间。这时,谢岗村已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人力财力大增,繁华富强,又建于山岗上,锋芒外露,时受侵扰。于是,兴建围篱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生长于此时的仁斋公,按“九宫八卦”的堪舆学说精心构思设计,让围篱除了实际作用,更蕴含了深厚的风水理念。围篱的用途,主要是防盗。盗贼不易进入村偷牛及财物。其二,可以防风,以前水经常浸入围内,可以抵挡风浪,其三,可保持村内水土流失,作挡土之用。更重要的,还有“聚财”之意。建成后的围篱,长度约1500米左右,内墙高约六米左右,外墙有八米多高,墙高分三级建造。底层即墙脚宽度80公分左右,二层即内墙地面起,高2.5米左右,宽为50公分左右,上层高2.5米左右,宽为30公分。围篱设有“九门九井十三更楼”,风水理念在九个城门的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围篱是环绕“八卦村”一周的,但九个城门均巧妙地设计成向正南打开。古代,“南”为阳、为尊、利吉,“水”为财、为盈、为源。村落外,原有“日湖”、“月湖”两大天然湖泊,为配合“九宫八卦”的理念,再开挖了六口鱼塘,形成“水抱”的格局。

古人择居多讲究风水理念,甚至有人认为,八卦村在封建旧制中孕育了众多文武人才亦缘于她的风水格局和文化理念。崇文重教之风铭刻在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宗智祖祠禁碑”上,“祠中只许延师教读,若百工杂艺,一概不得借用,以致损坏地方。违者重罚。”据残存的族谱记载,自宋代起至清朝,谢岗村有谢昌、谢珪(宋进士)、谢世昌、谢玄清、谢家松等文武举人十多位,另外还有如谢宗智、谢观和、谢仁斋、谢蔼萱等等有学问之人。层出不穷的武举人、谢家松武馆的存在似乎都在昭显谢岗村民习武蔚然成风,习武已融入日常生活,也造就谢岗村人的一身凛然正气!倘若说,这是当时莞城名门望族水北林氏宗亲迁徙至此、与谢氏友好为邻的原因之一也不为过。

图片1 [最大宽度 640 最大高度 480].jpg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革命火种,当时的战地县长李鹤龄,就曾将东莞县临时政府搬迁到谢岗八卦村,以兴隆里大巷顺庭公祠为办公场所,以义祠为审判处,以宗智公祠为临时监狱,继续为国家效力,保一方平安。顺庭公祠、义祠、宗智公祠以青云巷(六七十年代改建为泥砖房,作为大队斗木部)为中线,房屋四周都有通往村内村外的巷子,办公、审判、关押功能齐全,场所十分紧凑而又相对独立。宗智公祠是三进二连廊结构的房屋,面积接近四百平方,后进用杉木密闭关押犯人。义祠有接近三百平方,兼顾审判犯人和厨房的功能。顺庭公祠是一间带有明天井的较大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临时政府所依仗的正是八卦村具备外有水域、内有炮台和围墙以及错综复杂的巷子的军事防御功能,而八卦村也以她包容的姿态庇护着这些中华义士,将枪林弹雨挡在围墙之外,将阴谋迫害粉碎在一条条深不见底的巷子之中,而把温暖和安全留给了那些可爱的人。缘于此氛围,谢岗村谢耀伦、谢拂狗、谢杨顺、谢日洪等二十多名铁骨铮铮的汉子选择了担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参军,投身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中,给家乡留下了骄傲的丰碑。与此同时,莫家拳第四代传人林荫堂在广州开设武馆,传授防身之术,危难之际,还组织了抗日大刀队培训班,教授杀敌大刀术。

古村里大多都是明清的建筑,亦有部分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后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部分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改革开放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村民陆续搬离旧村,另建新房营生,谢岗村古民居群开始寂静了,但古村的文化氛围、宗族的和谐友爱之风依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的谢岗村人。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