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村

2018年01月15日 10:07 0人参与 0条评论 >

大龙村文化广场.jpg

位置 大龙村位于谢岗镇东部,东、北与谢岗镇黎村交界,西与谢岗镇大厚村相连,南与樟木头镇林场接壤。

面积 大龙村形状呈不规则分布。东起与黎村交界始,西至樟木头林场尖山(土名),东西宽约5公里;南从大龙村山猪窝(土名)山头始,北至大厚村大厚湖,南北长约8公里,总面积5.9平方公里,占谢岗镇总面积的5.73%。

建置隶属清代,大龙村属东莞县京山司第五都。民国时期,属第三区大同乡。新中国建立初期属第七区大山乡,1953年7月属第九区大山乡,1957年12月属桥头区谢岗大乡。1958年10月属樟木头人民公社大龙生产大队,下设4个生产小队。1959年10月,大龙、大厚、南面组建崖山农场,隶属广东省农垦厅管辖。1962年底农场解散,恢复设立大龙生产大队,隶属谢岗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10月,大龙生产大队改称为大龙乡,下设8个生产队,属谢岗区管辖。1987年大龙乡改称为大龙管理区,下辖8个村民小组,属谢岗镇政府管辖。1999年7月撤区建村,大龙管理区改称为大龙村村民委员会,下设8个村民小组,至2015年12月未变。

立村沿革清咸丰年间,何姓、张姓分别从惠州市惠城区沥林镇迁谢岗,最早立村是“大墩”和“井水龙”,后村民将这两个地名合并,首尾各取1字,名为“大龙”。

姓氏人口迁入大龙村最早的是何氏,后张、温、罗等姓氏相继迁入。至2015年,村内户籍人口共有姓氏66个,包括嫁过来的媳妇在内。其中张姓人数最多,为242人,其次是何姓218人,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温、罗、林、邓、黄、陈、谢、李等。

20世纪50年代初,大龙村约有500人。之后,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部分人外出谋生或外逃香港,人口有所减少。2008年,大龙村有950人。2015年,户籍人口上升为1151人,其中男545人,女606人;其间,随工商业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大龙务工或经商。至2015年12月,大龙村有外来人口1万人。

民居新中国建立前,大龙聚落民房多为泥砖瓦面平房。新中国建立后,民房多改为红砖混土结构。20世纪80年代,民房多改建为一、二层的楼房。2000年以来,村民多将旧房改造为三、四层或者五层的楼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或开设商店之用。其间,部分村民在谢岗新区或邻近的樟木头、常平镇购房居住,旧屋全部租给外来人员。

农业新中国建立前,大龙村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黄麻、蔬菜、荔枝、龙眼等。长时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之水涝干旱,十年九不收。1957年,高级农业社时,全村有耕地面积2000余亩,亩产两造年均不足100公斤。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粮食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谢岗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增,年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1982年,大龙有水田1000多亩,旱地约800亩,果园面积5481亩,菜地300亩。2005年以来,随谢岗镇工商业发展,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至2015年底,全村有耕地面积300多亩,粮食产量总产150吨。有鱼塘400亩,年产10吨。有果园面积5481亩,年产水果120吨。

工业新中国建立前,大龙有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搞竹编或制作木制器具,除自用外,多余部分拿到市场售卖,再换回生活用品。新中国建立后,大龙村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有竹器、木器、制衣、酿酒等行业。20世纪60年代,队办企业主要有加工厂、锯木厂(木材厂)、糖厂、砖窑厂等,主要是自产自销。80年代,队办企业有炮竹厂、茶(叶)场、种植销售山草药材(国药收购)等。1985年,村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合发电子厂,由香港商人温启耀投资。90年代,大龙村一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5年,大龙村工业生产总值为9000万元,共建厂房65座,建筑面积19.55万平方米。其中集体建厂房8座,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私人建厂房57座,建筑面积为16.94万平方米。至2015年底,全村共有工业企业70家,其中外资企业2家、民营企业70家。主要产品有:家具、塑胶、电子、五金等。

商业新中国建立前,大龙村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主要到黎村、谢岗圩市。1959年3月,大龙村组建大龙国营农场,设立代销站,主要经营生产、生活用品和饮食材料。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商业实行开放搞好政策,村内开始出现私人经营的商店。20世纪90年代,村投资建立农贸市场1个。2007年,在大龙新村重建大型农贸市场1个。原旧市场经改建装修后出租给外来人员经商。之后,大龙村陆续出现规模较大的饭店、商场、公司等。到2015年,大龙村有私营及个体工商户75户,从业人员300余人,年商品零售额850多万元。

人民生活 20世纪50年代,大龙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足百元。60年代,大龙各生产队劳动日工分分值约0.7元,人年均收入约250元。改革开放后,随大龙工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30万元。2015年,大龙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73万元,人年均纯收入约7000元。2015年,全村共有私人小汽车200辆。

教育民国时期,大龙村有私塾1间。1963年,大龙生产大队筹资建立1所小学,学生100名左右。1990年,大龙管理区在小学旁建成新大龙小学,为二层教学楼,学校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等体育设施。2008年,谢岗镇实行联合小学,大龙学生集中到谢岗镇中心小学就读。大龙小学校舍改建成大龙村委会办公楼。从2000年至2015年,大龙村相继有150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约50人,专科生约100人,硕士生1人。

文化体育大龙村于2008、2010年投资200多万元建立大龙文化广场、五和井文化广场,设有小型灯光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两个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到2015年,村内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老人文化活动中心等功能室。

文物古迹先秦古墓群:2005年,修建潮(潮州)莞(东莞)高速公路谢岗段时,在大龙与大厚村之间的小山岭发现全国罕见的先秦古墓群,出土文物有夹砂陶壶、直口扁腹圈足壶和陶土碎片、石器等。

著名人物 大龙村有曾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惠南武工队队长的张国强(张先);有烈士温茂芳等。

荣誉 2010年4月,大龙村被东莞市人民政府授予“东莞市市容环境优美村”称号。2012年12月,大龙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卫生村”称号。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