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乐村

2018年01月15日 09:14 0人参与 0条评论 >

格式工厂曹乐村.jpg

位置曹乐村位于谢岗镇西部,东与谢岗镇稔子园乐园大道相连,西与常平镇司马村相接,南与樟木头镇裕丰村接壤,北与桥头镇石水口村毗邻。

境域面积 曹乐村地形呈不规则圆形分布。东起乐园大道始,西至常平镇司马村,东西长约2公里;南从樟木头镇裕丰村始,北至桥头镇石水口村,南北宽约3.5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占谢岗镇总面积的6.89%。

建置隶属明代,曹乐属东莞县归城乡管辖。清初属归城乡第五都,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京山司第五都。民国期间,属第三区金桔乡。新中国建立初期属第七区曹乐乡,1953年1月属第五区曹乐乡,1953年7月属第九区曹乐乡,1957年12月属桥头区谢岗大乡。1958年10月,赵林、曹乐合并成立赵曹生产大队,樟木头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10月,赵曹生产大队改设为赵曹农场,仍属樟木头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6月,赵曹农场撤销,设黄曹冚生产大队,属谢岗人民公社管辖。1963年,横岭、黄曹冚、吓角、格塘、稔子园等5个生产大队合并成立曹乐生产大队。1983年8月,曹乐生产大队改称曹乐乡,属谢岗区管辖。1986年11月,曹乐乡改称为曹乐居民管理区,属谢岗镇管辖。1993年1月,稔子园从曹乐管理区划出,单独设立管理区。1999年8月,撤销管理区建置,设立曹乐村民委员会,辖横岭、黄曹、吓角、芙蓉、新围、格塘6个自然村,下设6个村小组。至2015年12月未变。

立村沿革曹乐村建于元至正二十五1365年。元末,朱氏先祖朱澄从福建省建宁县太平庄经广东省广州市黄埔、番禺辗转东莞谢岗。立村之始,因朱姓以黄曹村为主,散居于6个自然村,而名为“黄曹六朱”(黄曹:即地名。六朱:系指朱姓所居住的六个自然村)。因之,曹乐村村名由“黄曹六朱”而名。

姓氏人口曹乐村最早迁入的是朱氏,后谢、韩等姓氏相继迁入。1948年曹乐有人口340户1460人,其中男720人、女740人。至2015年,户籍人口共有姓氏75个,包括嫁过来的媳妇在内。其中朱姓人数最多为1339人,其次是谢姓350人,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罗、赵、陈、莫、杨、黄等。

20世纪50年代初,曹乐村约有人口350户1540人。之后,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部分人外出谋生或外逃香港,人口有所减少。1982年,曹乐有人口1550人。2015年,户籍人口2281人,其中男1143人、女1138人。其间,随工商业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曹乐务工或经商。至2015年12月,曹乐有外来人口10026人,男6028人,女3998人。

民居新中国建立前,曹乐村聚落民房多为泥砖瓦面平房。新中国建立后,民房多改为青砖混土结构。20世纪80年代,民房多改建为一、二层的楼房。2000年以来,村民多将旧房改造为三、四层的楼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或开商店之用。其间,部分村民在谢岗新区或邻近的樟木头、常平镇购房居住,旧屋全部租给外来人员。

农业新中国建立前,曹乐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黄麻、蔬菜、荔枝、龙眼等。长时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之水涝干旱,十年九不收。20世纪50年代初,全村有耕地面积4000多亩(含水田3000多亩,旱地1000多亩)。亩产一造年均50多公斤。60年代,全村有耕地面积5000多亩(含水田4000亩,旱地1000亩),亩产一造年均100公斤。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粮食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受 “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谢岗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增,年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2002年,曹乐有水田250亩,鱼塘550亩,养猪场20个。2005年以来,随谢岗工商业发展,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至2015年底,全村有种植水果810亩,年产量8吨;有种植蔬菜250亩,年产量923吨;有鱼塘958亩,年产958吨。

工业新中国建立前后,曹乐有手工业作坊10个,其中榨糖5个、榨油3个、豆腐坊2个。1980年,村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三好电镀厂,主要是电镀加工,属“三来一补”企业,老板是香港商人。1985年,村集体投资50万元,建成一家爆竹厂,安排100多人就业。到2002年,曹乐村共有工业企业50家,厂房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村集体建厂房8座,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制衣、电子、五金、服装、灯饰、纸品等。2009年,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此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村委会集体实现工业产值9917万元。2015年,曹乐村共有工业企业86个,其中外资企业5个,私营及个体企业81个。主要产品有五金加工、电子、制衣、灯饰、纸品、塑胶等。

商业 新中国建立前,曹乐村有小杂货店4~5个。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公私合营,村内有小杂货店1个,后发展到5个。主要经营日常生产、生活用品。20世纪60年代,谢岗公社供销社在曹乐设立代销店1个,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和饮食材料、生产用具。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商业实行搞活政策,村内的商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到100多间,商业网点主要有百货、副食、日杂、药店、五金等。90年代随外来人员的增多,村内开始出现小吃店。与此同时,曹乐村抓住契机,投资建成4个大型市场,其中超级市场2个,农贸市场2个。到2015年,村内有大型商场3个,有89家小商铺。

人民生活 20世纪50年代,曹乐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足百元。60年代,曹乐生产大队劳动日分值为0.05元,最高为1.50元,人年均收入约121元。改革开放后,随曹乐工商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集体经济收入为593万元,人均年收入14887元。村民生活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住房由建国初期的人均不足3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36平方米,出行亦由过去的自行车、摩托车、改换成为小汽车。2015年,全村共有小汽车364辆,平均每百户约68辆。

教育民国时期,曹乐村有私塾4~5间,每间私塾有学生10多人,共计60余人。新中国建立后,曹乐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先后建立向阳小学(后名为“吓角小学”)、横岭村小学。向阳小学原有学生20多人,1970年搬迁至吓角村,由于教学设施简陋,校舍曾发生坍塌事故,因之,在政府和村民的资助下,建成6间简易水泥结构的教室维持教学,并更名为吓角小学。横岭小学属复式学校(1~4年级),有教师1人,学生20人;1954年,小学搬迁至新围村,有6个教学班,学生约70人;1966年至1980年,曹乐创办1个初中班,学生约50人;1995年9月,村集体投资55万元、港澳同胞捐款55万元兴建曹乐小学;学校建成后,横岭小学搬至曹乐小学新址继续办学,因港商朱国基在港澳同胞捐款中占72.7%的份额,出资方同意朱国基的变更学校名称申请,将曹乐小学命名为“曹乐朱嘉和学校”。

2008年,谢岗镇实行教育体制改革,曹乐村学生集中到谢岗镇中心小学就读,曹乐朱嘉和学校校舍出租个人经营。到2015年,全村有幼儿园1间,在园幼儿248人。从2000年至2015年,曹乐村相继有123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43人,专科生80人。

文化体育民国时期,曹乐村民文化活动有游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进行;有舞狮队1个,队员30人左右;有武术队1个,队员约100人,有武馆4~5间。20世纪50年代,游会、舞狮、武术均取消。“文化大革命”中,曹乐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由23人组成,1971年后解散。70年代末恢复舞狮队,80年代又解散。2015年,村内有文具书店1个,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各1个。

文物古迹 村内有建于 年间的黄曹“朱氏宗祠”一座,有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吓角碉楼和门楼,有位于曹乐格塘村、属国家二级古树的细叶榕树一棵。

著名人物明代,曹乐村有曾任琼州府正堂朱孔阳。新中国建立后,有曾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的朱福暖;有担任东莞市人防办主任的朱权胜;有担任东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的朱旭根;有曾任广州市谭岗劳教所助理员(副处级)的朱根焜;有香港商人、国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第九届政协常委、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朱国基。

荣誉1999年6月,曹乐村被中共东莞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4年2月,曹乐村被东莞市人民政府授予“2003年度计划生育先进村”称号。2005年11月,曹乐村被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授予“村民自治示范村”称号。2007年4月,曹乐村被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授予“东莞市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7月,曹乐村被中共东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编辑: 罗立概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